李毅中:《 改造存量,做优增量,提升供给效能》

来源:北京民营科技促进会   日期:2017-01-06



全国政协常委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
       各位领导,各位专家,各位企业家,各位朋友,祝贺我们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!论坛要我来做个发言,年会的主题是讨论新动能,我就想改造存量,做优增量,提升供给效能讲几点意见,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。
       准备了三个问题,第一个问题讲讲供给侧结构改革怎么提出来的。
       第二,说说打造经济的双引擎,传统产业、新兴产业。
       第三个问题,讲讲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和补短板。
       先说第一个问题,加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,是新形势、新常态下的一个主动选择。我们首先回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,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,加深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。改革开放初期打开国门走向国际,当时的口号统筹两个市场的资源,两头在外大进大出、加工贸易等等,取得了成功,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,05年到07年,外贸依存度高达63%,分子是进出口总量,分母是GDP,这两个数本来不是一回事,不能比,但是人们习惯了用这个比,来说明你的外贸依存度是多少,当时是63%。出口减去进口,对经济增长的共享率05年到07年,10%到15%。这两个数2015年是多少呢?外贸依存度是36%,进出口的贡献是负2.1%。所以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,打开国门,大进大出,应该肯定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
       但是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,首当其冲的是进出口充足,大幅度下降,接着影响到实体经济,价格产量跳水式的跌落,从沿海到内地。实践使我们认识到,当时胡总书记有一句话,看来经济发展不能过多的依赖国际市场,发展经济要以扩大内需为主,所以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以后,我们方针就起了变化,从大进大出要转向扩大内需为主。首先是投资拉动,大家回忆这几年,年年固定资产增幅高达25%到30%,应对危机的一揽子的计划。投资拉动刺激了经济回升效果明显,应该充分肯定。
       但是也要看到造成了产能过剩,债台高筑、效能下降、结构失衡。其实是消费拉动,那几年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消费的政策,比如住房,鼓励买房子,首付降低,低息贷款,上海市当时可以用个人所得税来抵扣。车市执行排量1.6升及以下的低排量车购置税减半,这个政策在前年,15年4月份汽车下行的时候又重复执行,去年执行了一年,今年还在执行,政策减弱了一点,拉动了汽车工业。从09年到现在,我们汽车产量始终是世界第一,和消费拉动是有关系的。
       家电,直到现在我们买海尔的冰箱,可以拿到国家的补助300块、400块。确实是消费刺激了经济,拉动了经济发展。
       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,需求结构升级,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,现在大家都承认,不仅问题多发,而且出现了境外采购的热潮。最热门的就是前年两会期间大家议论的电饭煲和马桶盖,不仅是奢侈品、高档消费者,到瑞士的钟表店看看,顾客是中国人,售货员也是中国人。不仅是奢侈品,而且连消费品、奶粉、尿不湿也到国外采购,正常吗?据报道,一年外购量达到了一万亿人民币。所以我们回忆30多年怎么走过来的。
      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就必须要改变我们的战略方针,不仅要适度拉动需求,而且更要注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。下面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,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,根源是什么呢?根源是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,这是从来没提过的,而且举了三个失衡,一个失衡,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,我们前面讲低端产品供大于求,中高端产品,特别是高端产品供不应求,所以才造成国民到境外采购。而且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,一个失衡就是实体经济结构供需失衡。
       第二个失衡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,增发的货币和资金够多了,但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。M2年增幅13%,是GDP增幅的2倍。银行贷款余额的增幅也是GDP增幅的2倍,钱花了不少,钱上哪去了?没有流到实体经济,而是在金融领域自我循环。所以第二个失衡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。
       第三个失衡,是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。一些机构利用加杠杆的方法进行房地产投机,所有的贷款总额中投到房地产和房贷的贷款占了一半以上,这正常吗?这样抬高了价格,而且是资金、资源要素脱实向虚。
       三个重大失衡问题很严重,导致经济循环不畅。怎么办呢?如果简单的采取扩大需求,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。因为有些需求是不正常的需求,是非理性的需求。这样如果还是去简单的采取扩大需求,反而会加重产能过剩,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,加剧上面三个失衡。
       而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可以去除过剩的、多余的无效的供给,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,实现供求关系一个新的动态平衡,从而可以缓解、破解三个方面的严重失衡,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我从理论上解释,为什么我们要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我们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工夫,实践证明,投资拉动、控制增量、合理增长、注重效率、防范风险。消费拉动要注重质量、品牌、品种、绿色、健康、时尚、个性化、多样化,满足人们的需求,使我们低水平的供需要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转化。
       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,尤其要注重改善供给,也就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,改善结构,创造需求,拉动消费,增强我们供给的综合实力。这是新形势、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、主动选择。
       所以我给朋友们讲第一个问题,我们怎么理解?为什么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
       第二个问题,工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,提升、培育、集聚新功能,着力打造经济的双引擎。什么是新动能?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解释,新动能既来自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成长壮大,也来自于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,两者必须同时发力。在一段时间内,对于新动能有片面的理解,我认为只有新兴产业才是新动能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得很科学,新动能既来自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成长壮大,也来自于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。新兴产业固然是新动能,传统产业是旧动能,但是通过改造以后也是新动力,所以两者必须同时发力。
       首先说一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增强动能,迈入先进制造业。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有多少呢?我们60多年的积累,100万亿人民币,天文数字,这么大的家产。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,长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,问题很多,怎么办?我们要通过技术改造、转型升级,焕发生机,内生新动力。技术改造是内涵为主的发展方式,基础性投资工期短、见效快、效益好,国内外都有成熟的经验。过去经验我们不说了,最近的数据工信部统计了09年到15年7年的全国技术改造的大数据,通过大数据分析,得出了一个规律,中央财政每拿一个亿,贴息,可以带动社会投资,包括地方,包括企业,包括银行,21亿。这21个亿搞技术改造,改造的项目投产以后可以新增产值30亿,其中利润3.1亿,这组数据太宝贵了,所以是7年全国技术改造大数据分析的结果。我计算了一下,提出两个指标概念,一个指标概念叫增量资本产出率,你GDP每增加一块钱,你需要多少增量资本才能出一块钱,根据上面的数据看,是2.4倍。但是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要6.5倍,技术改造2.4元可以出一块钱,固定资产投资、新建要6.5才出一块钱,哪个效率高?
       再一个指标,销售利润率10%,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去年是5.6%,今年略高一点5.7%,哪个效率高?充分说明我们技术改造的优势。
       技术改造要加大投入,要花钱的,发达国家我们看看历史,在上世纪5、60年代,发达国家,美国、欧洲那些国家,工业化前后,他们技术改造的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例,少占50%,多则69%,谁是69%呢?美国。我们现在正处在工业化前后,我们现在的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例是多少呢?多年以来大体上是41%,也不算少,但是比先进国家上世纪的数据那是差多了。
       各省普遍重视,但是情况不同,最少的13%,最多的60%以上。当然你也不能简单的说比例小的省就不怎么样,各省都有自己的情况。沿海发达省市比较高。比如上海市已经进行了几轮技术改造,十三五规划仍然安排技术改造占工业投资65%,到2020年上海的传统产业增加值仍然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5%,上海应该是工业最先进的地方。
       加快技术改造需要企业、政府、社会大家来共同努力,从企业来说,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你们都有经验,以往的技术改造都有成效。但是在以往的基础上要用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来提高我们技术改造的新水准。比如说打造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工厂,用信息化来重塑你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构架,创新生产经营的新机制、新方式,提高你资产的盈利能力。我们政府部门要切实把确定的支持技术改造的政策落实到企业。我说的意思就是还不够落实,比如说加大财政支持,技术改造专用资金,中央财政拿钱,加速企业折旧,让企业有更多的自有资金去改造。要用好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,像这些措施都是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的,但是有的还落实不够好。
       下面说一说新兴产业,积极培育、大力发展战略性技术改造,促进新动能加快增长。投资用在高技术产业上的投资比工业投资的增幅始终高8到10个百分比,所以高技术产业发展很快。但问题是高技术产业目前在工业增长值占比,去年是11.8,今年是12.3,最新的数据,就算12.3,比例也很小,也就是说新兴产业的增长不足以弥补传统产业的衰减。怎么办?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,我们要总结经验。
       首先必须重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,尤其要重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,我们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,大体我们只掌握一半,那一半不掌握,花钱买过来,人家不会卖给你。怎么办?只有自主创新,就是国家确定的17项重大科技攻关,十三五要突破啊。最后一项是去年才增加的,航空航海发动机,我不解释了,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。
       第二,要合理规划,要资源、环境、市场和产业基础说话,选定你的优势产业,不要什么都搞,要差别化。
       第三,要依托现有的工业体系,它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技术、装备、人才、品牌和市场。有一个企业家说,无人驾驶汽车有什么了不起,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上智能手机,这个说得太不专业了。你单独搞我也赞成,最好是像阿里巴巴和上汽合作搞无人驾驶汽车。
       第四,重视生产性服务业者,构建完善的服务链和销售网,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,全国最新数12.3%,但是各地不一样,最少的只有5%,最多的65%,不能说5%的省就不好,情况不一样。还是这个规律,沿海发达地区比较高,比如上海45%,江苏40.1%,山东37%,广东27.2%,要说最高的是深圳市,64.9%,技术改造沿海的比例大,他两个新动能都增长得很快,因此他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他应对压力,应对危机的能力就好,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
       我也看了不少省的十三五规划,他们都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重点,以先进制造为基础,形成现代产业的信号体系。比如河北省抓住京津冀协调发展产业一体化的重大机遇,基于京津冀的资源、科技、人才和市场的良好基础,布局了一大批工程项目和产业园区,到2020年河北省的高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例要翻一倍,达到30%,他去年是16.5%。
       最后一个问题,就是供给侧的五大任务,为工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。中央提出三续一降一补,我说去产能和补短板。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,多年来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,至少说搞了十多年了,这个我还是有点发言权,因为我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,来之不易。就全国来说,成效并不尽如人意。什么原因?我的看法是认识不尽统一,为什么呢?我很多地方做过调研,一个是宏观承认微观不承认,宏观上国务院点名了,钢铁、煤炭、水泥、造船、电解铝,一到微观没过剩啊?我这个地方还可以就业,还有利润,人家过剩我这里不过剩,他过剩,他应该关,我这里不过剩,现在过剩,可能明年就不过剩,认识不统一,去产能就成为中央的命令,上级的命令,不是主动的要求。
       有的同志说你说产能过剩什么标准?我认为有三个标准,第一是国际上和业内大家公认产能利用率,最高应该是85左右,如果低于75严重过剩,这个是国际上的通用的标准,我们业内人士也都承认。看看我们国家的工业产能利润率,2013年是79%,2015年降到74%,去年一季度降到72%,最新数据去年三季度回升了,73.8%,不还是严重过剩吗?
       第二个标准,判断一个行业如果价格长期走势明显下跌,企业盈利长期大幅度下落,这也是判断标准之一,最典型的是钢铁,钢铁价值指数是100,1994年的价格,22年以前的价格为100,2014年降为95,2015年年底最低降到56,那个时候一吨钢材不早2000块钱,一斤一块钱,大白菜还1块5呢,经过22年价格不但没有涨,跌到22年前的一半,钢铁不承认过剩吗?所以现在钢铁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承认过剩,过去他们不承认。
       再看钢铁企业的利润,2014年钢铁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不到1%,去年1、2月全行业亏损,二季度回升,但是仍然很低的。
       第三,资源环境过载,也是产能过剩的表象之一。落后、过剩产能造成严重雾霾,环境破坏,这是不争的事实,为什么雾霾?为什么水污染?为什么土壤污染?它不是过剩产能、落后产能造成的吗?京津冀尤其突出。当然行业不同,过剩的性质也有差异,有些是绝对过剩,钢铁、煤炭、水泥是绝对过剩,因为当时我们做过调查,钢铁的产量8.1亿吨,第二位日本,1.1亿吨,煤炭我们的产去年是37.5亿吨,第二位美国10亿吨,金牌、银牌的差异大太拉,水泥24亿吨,占全球的60%,我认为是绝对的过剩。经过这几年认识统一了,认为我们钢铁、煤炭、水泥进入一个高峰的平台,不会再多了,绝对过剩。所以我曾经说过,钢铁企业再好也不要再建了,因为它过剩了,我们看三年再说。后来又建几个,关小建大,小的没关大的建起来了,不是越搞越大嘛。有些是结构性过剩,比如说电解铝、平板玻璃、造船,这是结构性过剩,造船很典型,能力过剩。但是我们的航母只有一个,我们的核潜艇,我们巡航舰、民用的大型油轮、天然气的装卸船,还有各种专业用船,我们不够吗?结构性过剩。有些是成长中的过剩,比如说增量资本,它暂时过剩,但是风能和太阳能是要大力发展的。所以既要承认现实,也要分业施策。
       去产能有三个突出的难点,人员下岗待业、银行坏账,影响当期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。这是三个突出的问题,老问题。调整结构要付出代价,比如说河北省这几年去产能力度很大,淘汰了落后产能确实影响了他的经济,凡是在2015年工业增加值河北省增长4.4%,低于全国6.1的平均值。但是他淘汰了落后产能,淘汰了落后产能,他退出了市场,节约了资源,保住了环境,为日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,腾出了空间。
       去年,河北的工业就有好转,统计到11月底,河北的工业增加值增幅5.2%,特别是看到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的增幅高达21.8%,全国增幅最高的,这和他去产能、淘汰落后是有关系的。
       在调整布局产业集聚中,要注意该淘汰的就不要转移搬迁了,这一点北京市做得很好,北京疏解非首都工业,有些要转移到河北,我觉得北京市做得好,不是盲目的外迁。需要转移的,首先要淘汰一批,退出一批,必须搬迁重建的,主要是环保和安全生产的影响,原来定在郊区,后来城市把工厂包围了,要搬,一定要按照减量和增量置换原则,防止新一轮的盲目的扩张。大的建起来了小的没关,治理得很不够。
       再说去产能,要坚持不懈,抓住重点难点,钢铁、煤炭是重中之重,要用法律、经济、技术的手段,严格节能、环保、质量、安全这些技术标准,对那些严重浪费资源,污染环境,长期无销路,威胁安全,资源枯竭的企业要限期整改,你不愿意整改,或者整改无望,或者整改以后还不合格,要退出市场,这是经济手段,技术手段,法律手段,对于那些资不抵债,所谓的僵尸企业就不要再输血了,下决心整理市场。
       目前全国粗钢产能12亿吨,可能还不值,产量是8.1亿吨,产能利用率75%,连续两年产量下降,去年产量增加了一点,1.1。十三五国务院任务要化解1到1.5亿吨,很难。但是即使完成了又能怎么样?12亿吨去年1亿和1.5亿吨?能解决大问题吗?我觉得力度不够。
       煤炭我们的产能是多少呢?57亿吨,2015年的产量37.5亿吨,利用率66%,更过剩。所以十三五要再淘汰5亿吨,要整合5亿吨,就是等量置换,建大关小,我估计执行不好会有水分的。去年国务院指标是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,煤炭2.5亿吨,经过努力现在我看到的数据超额完成。
       去年一年我们回忆去产能也存在一些问题,5月以后,钢铁、煤炭价格由于房地产复苏,或者加一个非理性的复苏,基础建设投资集中投入,拉动钢材、煤炭有一定的提升,这给去产能带来回暖,这又动摇了,给去产能带来了困难。应该看到市场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,像钢铁、煤炭的涨势上涨,并不是供需结构的基本变化,绝不能动摇去产能的决心,还要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,去年煤炭大落大起,规定276天,大煤矿、小煤矿、好煤矿、差煤矿,一定276天不能超过,结果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,下降10.9%。快到冬季了,要用煤了,紧张了。据说去年进口2.9亿吨煤炭,为什么把我们辛辛苦苦去产能腾出来的市场要让给外国人呢?这是什么调控啊?我觉得要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这些做法,改善我们去产能的调控办法。
       下面说说补短板,坚持问题导向,做好补短板,三去一降一补,主要是减法,补短板是加法,所以它更具有特殊性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,地区、行业、企业差别很大,行业企业要对照国际同行,对标达标,我们工业界搞了几十年了,分析找准你这个企业全流程的瓶颈和短板,通过技术创新、改造优化,消除瓶颈,补齐短板,全面提升你这个企业行业的竞争指标。
       再着重的就是质量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,是提升供给侧体系的中心任务,这是最新的提法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中心你要提高质量,要牢固树立质量是第一的强烈意识。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,美国、德国、日本实施质量兴国,改变质量形象,是在工业2.0的时候基本解决。德国的产品、日本的产品,也曾经是假冒伪劣的,美国人不买德国产品,但是这个时期已经过去了,他们在工业2.0的时候基本上解决了,就连韩国在上世纪末也渡过了这一关,人家这一关基本上过了。而我们面对的是问题产品、假冒伪劣、山寨版、知识产权缺乏保护,这正是我们要回过头来着重需求侧的原因,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、品种、品牌差距大,更要补课、补短,补2.0课,要采用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设备,要搞智能制造,因为质量是制造出来的,只有智能制造,才能实现精准制造,你的品牌质量才能上去,无论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,都要提品质,增品种,创品牌。消费品要开展三品活动,非常及时,不仅消费品,所有的产品都要开展三品活动,其中消费品意义更加突出,因为牵扯到民生,个性化、多样化、优质、绿色、健康、时尚的产品和服务,满足不同消费者不断增长和提高的需求和期望,把到国外采购的消费者拉回来,把一万亿人民币拉回来,这是我们的责任。
       有效投资是补短板的主要手段,实施中要注重防止借补短板盲目的扩大产能。耽误了大家的时间,谢谢各位!    

分享: